炎黄中文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xún ]

读音:xún

拼音:xun

简繁:尋

五笔:VFU

五行:火

部外:暂无

五笔:VFU

笔画:6画

吉凶:吉

仓颉:SMDI

结构:上下

郑码:XBDS

四角:17347

区位:4916

统一码:5BFB

异体字:尋,㝷,?,?,?,?

英汉互译:seek,search,look for,ancient

笔顺: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钩、点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667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www.yhzw.cn

起源

寻姓主要源自:姒姓。

姓氏源流

斟鄩氏,以国为氏。南宋·邓名世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云:“寻,出自姒姓。夏后(氏)同姓诸侯,曰:斟鄩氏,后为寒浞所灭,子孙因为寻氏”。正因亡国,便去邑为寻氏。《寻氏族谱》记载:“自羿、浞相继为乱,子孙失官。有以斟为氏者,有以灌为氏者,有以鄩为氏者。后去邑为寻氏。参之乐府于音叶征”。

夏朝从“太康失国”,“羿、浞代夏”到“少康中兴”的四十多年中,斟鄩氏曾两度失国。先是在河南洛阳被后羿所灭;后是在山东潍坊被寒浞之子浇所灭。其后代有以斟为氏者;有以灌为氏者;有以鄩为氏者,后去邑为寻氏。《史记·集解》徐广曰:“斟鄩氏,一作斟氏,鄩氏”。

西周有大夫鄩肸、鄩罗。钦定《四库全书·姓氏谱纂》记载:“斟,斟鄩氏后。汉朝有斟尚,下邽人,四门博士,斟鄩氏后也”。嘉庆七年《元和姓纂》记载:“斟,夏诸侯,斟灌、斟寻氏后,以国为姓”。

《世本》云:“斟氏,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,以国为氏;鄩氏,斟鄩氏之后;寻氏古斟鄩氏之后”。

《万姓统谱》记载:“寻,河南古斟鄩之后,封于寻,与夏同姓。”西晋有御史大夫寻曾。斟鄩国灭亡后,后人将鄩氏的“鄩”字去掉“邑”旁后变成 “寻”,以氏为姓,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。

“邑”字,据《说文解字》讲:“邑即’ 阝’(今也叫右耳旁)”,在汉字结构理论中,代表着国都、城市、土地、国家。“去邑为寻氏”即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家的“寻国人”。从此寻姓便脱颖而出,形成独立姓而流传至今。

目前,寻姓在全国的总人数大概有8万左右,分布在各个地市,山东和湖南是寻姓人数最多的省份,“山东全省寻姓总人数超过12000人,其中金乡县寻姓人占全省寻姓人口的1/3还多,是探索研究山东寻姓族史的重点地区,另外梁山、汶上和费县是山东寻姓很密集的地区,其余散居在曲阜、单县、荣成、济宁、潍坊、济南等地的寻姓人大概有4000多。”

寻开基地点并州(今太原)。其子孙一支迁山西荣河,一支迁往山东粱山县黑户庙乡寻那里村,一支迁安徽嘉山(明光市)和江苏盱眙附近,一支迁江西吉水”。为山西、安徽、山东、江西、湖南寻姓祖先。

山东金乡辈分寻贵系:昌玉文克广之子言(延)传。(昌为17世)

山东梁山汶上辈分:寻富系 学百德尚俭 万年长如丰,“百”字是19世,2014年已有第26代如字辈人

湖南浏阳辈分:(二世起)志达思颜孟 名贤代继醇 英才逢盛世 道学本先民 孝友传家泽 诗书启后人 用能承祖绪 余庆自长新

95年六修家谱时已经发展到最低派为“诗”字辈,第二十六代。又新增二十派是:前绩昭日月、群豪贯古今、神州辉煌史、奉献报国心

山东费县辈分:(第九代起)思大,嘉春三复克,希化玉景怀,兴明增庆广,中道有之方,宗德延世泽,新绪继盛昌。

安徽明光辈分:一德自 双良果文护 仕本钟林秀 英华翠满庭 金玉和鸣后 尧天舜世长。

江苏淮安市盱眙辈分:世德其昌 国家之强 贻善来本 克宝延长

云南宣威辈分:文天开应日 国大自逢良 太(泰)昌盛世顺 伦定必元方

山东曲阜辈分:德士丙建康乐万年

铜川堡子上和张弯子辈分: 从康熙年代排起,传承今已经发展到13世。祖圣乃荣典 克益玉(生)文(振) 建功立业 增创博爱

一、(尋)xú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辽宁之清原,山东之鱼台,东平、沾化,河北之黄骅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,陕西之韩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一并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寻氏,亦作‘’。曹姓,古斟之后。或言与夏同姓。今潍州东五十里尚有亭(当在今山东潍坊西南)。”又,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广韵》则云:“夏同姓诸侯斟氏之后。”且称:“古代寻氏居住的地点在今河南巩县到洛阳一带。”与郑樵所注亭,相距甚远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《路史》云:“少昊后赢姓国有寻氏。”望出河内。《姓氏词典》:“与秦同祖的一支,地点在浔阳,即今江西九江。”汉代有寻穆;晋代有寻会;唐代有寻相,刘黑闼将;明代有寻适,洪武初任广西按察使;清代有寻绍舞,雍正癸丑进士。

二、(尋)

寻姓分布:台湾、北京、湖南长沙、衡阳、浏阳、黑龙江穆棱、山东曲阜等地均有此姓。

寻姓起源:

1、夏时同姓诸侯斟寻氏(故城在今山东潍县西南50里之斟城)后为寒促所灭,子孙因以寻为氏。一说系自姒姓,又说系自曹姓。

2、系自嬴姓。少昊氏之后,嬴姓国有寻氏。

寻姓名人:

寻穆,汉时人。寻绍舞,清雍正癸丑进士。

郡望:河南,河内。

变化:一作鄩。

历史名人

寻姓古代名人

寻曾西晋,字子贡,西晋惠帝时御史大夫。

寻相隋末,隋末山西太原府人,唐大将军。曾随隋末刘武周起义,以将略著时。

寻祥甫五代,诰封荣禄大夫,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,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,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玉田湾。为湖南寻姓祖先,迁浏始祖。

寻銮炜清朝,号管香。山西人,清咸丰壬子科进士。钦点翰林院庶吉士。授职编修,国使馆协修,功臣馆纂修。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,为浏阳《寻氏四修族谱》谱序。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,贵州道监察御使,山东道监察御使,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。著作有《荣河县志》共800页。

郡望

姓氏源流

一、(尋)xú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辽宁之清原,山东之鱼台,东平、沾化,河北之黄骅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,陕西之韩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一并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寻氏,亦作‘’。曹姓,古斟之后。或言与夏同姓。今潍州东五十里尚有亭(当在今山东潍坊西南)。”又,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广韵》则云:“夏同姓诸侯斟氏之后。”且称:“古代寻氏居住的地点在今河南巩县到洛阳一带。”与郑樵所注亭,相距甚远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《路史》云:“少昊后赢姓国有寻氏。”望出河内。《姓氏词典》:“与秦同祖的一支,地点在浔阳,即今江西九江。”汉代有寻穆;晋代有寻会;唐代有寻相,刘黑闼将;明代有寻适,洪武初任广西按察使;清代有寻绍舞,雍正癸丑进士。

二、(尋)

寻姓分布:台湾、北京、湖南长沙、衡阳、浏阳、黑龙江穆棱、山东曲阜等地均有此姓。

寻姓起源:

1、夏时同姓诸侯斟寻氏(故城在今山东潍县西南50里之斟城)后为寒促所灭,子孙因以寻为氏。一说系自姒姓,又说系自曹姓。

2、系自嬴姓。少昊氏之后,嬴姓国有寻氏。

寻姓名人:

寻穆,汉时人。寻绍舞,清雍正癸丑进士。

郡望:河南,河内。

变化:一作鄩。

堂号

[ 寻 ]的同部首字 - [ 彐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