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xiàng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19 | 2018年 | 98 | 2014年 | 92 |
2013年 | 102 | 2007年 | 99 | 2006年 | 124 |
1995年 | 122 | 1987年 | 129 | 1982年 | 144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337 |
内容来源于:www.yhzw.cn
向姓主要源自:子姓、姬姓。
向姓起源一
是炎帝生的二十四个儿子之一,起为向姓,在夏朝向垚在陕西建向国,以国名为氏。
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记载,西周时期有个向国,为小诸侯国,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,在追封先帝后裔时,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,班固定为沛郡(今安徽怀远区域),建有向国,国君称向伯。
在史籍《潜夫论·志氏姓》中更明确地记载:“炎帝苗胄,四岳伯夷,为尧典礼,折民惟刑,以封申、吕。裔生尚,为文王师,克殷而封之齐,或封许、向,或封于纪,或封于申。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,故诗云:‘亹亹申伯,王荐之事,于邑于序,南国为式。’宛西三十里有吕城。许在颍川,今许县是也。高氏、襄氏、士强氏、东郭氏、雍门氏、子雅氏、子尾氏、子襄氏、子渊氏、子干氏、公旗氏、翰公氏、贺氏、卢氏,皆姜姓也。”
在周平王五十年(公元前721年),西周的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,亡国时间在史籍《春秋·隐公二年》中有记载:“莒人入向。向,小国也,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”。向国与山东莒县没有任何关系。
向国灭亡之后,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,称向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向姓起源二
源于子姓,出自商汤王的后裔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的记载,春秋时期,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,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,字“向父”,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。
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(一说曾孙),出任宋国左师,并主掌国政。
公元前546年,向戎师华元故智,约合晋卿赵武、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,再次弭兵,谈判修和。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,使晋、楚藉以平分霸权。这次盟会以后,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,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。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,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。
子戌就是以祖父“向父”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,因此又称向戎、向子戌,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,皆称向父氏、向氏,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“向父”氏的正宗祖宗。
“向父”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。
向姓起源三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羊舌肸,亦称叔肸、杨肹,字叔向,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。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,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,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。
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、晋平公姬彪、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(公元前572~前526年),他的封地在杨邑(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),故又称杨肹。
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,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。到羊舌肸这一代,羊舌氏家族极盛,有兄弟四人,即羊舌赤(铜鞮伯华)、羊舌肸(叔向)、羊舌鲋(叔鱼)、羊舌虎(叔虎),皆为晋国大夫,史称“羊舌四族”,声名四播,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,都称其为“强家”。
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,称叔向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、叔氏(舒氏),世代相传至今。
向姓起源四
源于西南夷,西南夷是黄帝后代,出自汉朝时期巴郡“南郡蛮”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后汉书·南蛮西南夷列传》中记载,古巴郡(今川东、鄂西地区)的“南郡蛮五姓”中,有巴氏、樊氏、瞫氏、相氏、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,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,被大家共尊为廪君,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(今湖北长阳一带)。
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(公元~年),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。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,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,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。
向姓起源五
源于土家族,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,属于汉姓夷化为氏。
土家族向氏,源出汉族。
在唐朝时期,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、覃氏、冉氏、田氏、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。
到了唐末五代时期,湖南和今鄂西、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,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,辖永顺、龙山、保靖等县地。此后,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。此后,因朝代更迭、战乱等原因,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,逐渐被现代人视为“土家族”。
该支向氏,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,世代相传至今。
向姓起源六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今侗族、彝族、苗族、蒙古族、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向氏族人分布。详实情况,待进一步考证之后,再予以补充刊载。
向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11%左右。华元杀荡泽、向带等舍于睢上……”。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,综合其他史料判断,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,这就说明,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,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。无论如何,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置疑。宋元公时,华亥与向宁叛乱,后二人双双败逃楚国。
战国时,秦国有向寿。可见在先秦时期,向姓已南及潇湘,西入关中。此期至两汉,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,有一部西迁洛阳,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,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,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、向长,二人均为河内朝歌(今河南商丘)人,可见在东汉以前,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。
此期至魏晋时期,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,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、山阳郡望、河东郡望。三国时,襄阳宜城(今属湖北)人向宠、向充兄弟,向郎、向条父子入蜀。南北朝至隋,由于社会动荡不安,向姓有避居江东,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。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。
唐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两度请回鹘出兵助战,则洛阳、西安两次遭受回鹘将士的灭顶之灾,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实亡。接着又有黄巢起义接踵而来,向姓为避乱或其他原因始大举南下,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均成为向姓避难所。
北宋时,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,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,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,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。宋靖康之耻后,向敏中玄孙向子 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(今属江西)。明初,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河北、北京等地。
明清之际,向姓已广布全国各地,并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台,进而远播海外。如今,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。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九位的姓氏,人口较多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。
如今,向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湖南省为多,约占全国向氏人口的35%左右。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。二是秦朝初期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山阳郡: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:①汉景帝中元六年(丁酉,公元前144年)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,不久以后,于西汉建元年间(公元前140~135年)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。②东晋义熙年间(公元405~418年)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,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,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的清江、淮安一带。至隋朝初年,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。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(又名“河内堂”向氏第六代子颀任宋国大夫,迁徙河内,河内成向氏始发地。北宋《向氏族谱原序》由宋昭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参知政事李清臣撰,其中有“河内向氏”,敏中公任“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”。湖北省黄梅县容公向氏怀恋先祖,遂命名郡望地为家族堂号为“河内堂”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。有楹联曰:
“宋国启姓,河内流芳。”“河南堂”类同。)
河东堂:以望立堂。
山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中和堂:后汉向长,隐居不仕,性尚中和,精通《老子》和《易经》。自己穷得吃不饱,穿不暖,别人送给他的东西,他留够自己用的,别的仍退还给人家。他常常说:“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”。在儿娶女嫁之后,他出游五岳名山,不知所终。
淑均堂:蜀汉将军向宠,为中都督。诸葛亮对后主夸他“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”。
七贤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竹林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大耐堂:典自宋向敏中。向敏中,宋开封人,字常之。太平兴国进士。知广州,召为工部郎中。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,同知枢密院事。真宗朝拜右仆射。门阑寂然,宴饮不备。帝闻之叹曰:“敏中大耐官职。”以衰疾辞不许,卒谥文简。居大任30年,人以重德目之。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,遂名其堂为“大耐堂”或“耐职堂”。
彝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孝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泰和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让爵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光裕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四知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怀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一、向xiàng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金溪、崇江、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、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壮、黎、傣、苗、仡老、门巴、土家、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其源不一:郑樵注其二:
1、“祁姓,附庸之国,今沂州古向城是也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,“宋桓公之后。公子肸字向父,其后以字为氏。”此当系出子姓。
3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据《史记·三皇纪》注云:“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向,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为四岳。”
4、土家族之向姓,为“相”氏所改。《姓氏词典》音xiǎng,不从。春秋时宋执政向戌(按:向戌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向戍”,误)。三国时蜀有向宠,为牙将;晋代有向秀;清代有向腾蛟,慈溪人。
二、向
向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40%。
向姓起源:
1、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之后,公子肸,字向父,其孙以王父字为氏。
2、系自祁姓。春秋时附庸之国,后灭于莒,子孙以国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向国为炎帝之裔,姜姓。古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。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匣塔子。今满族姓。
4、清时湖广施南、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。
5、侗、彝、土家、苗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向姓名人:
向戍,春秋时宋左师。
郡望:河南、山阳、河东,河内。
向姓古代名人
向朗三国,字巨达,襄阳宜城人也。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。表卒,归先主。先主定江南,使朗督秭归、夷道、巫(山)、夷陵四县军民事。蜀既平,以朗为巴西太守,顷之转任牂牁,又徒房陵。后主践阼,为步兵校尉,代王连领丞相长史。丞相亮南征,朗留统后事。五年,随亮汉中。朗素与马谡善,谡逃亡,朗知情不举,亮恨之,免官还成都。数年,为光禄勋,亮卒后徒左将军,追论旧功,封显明亭侯,位特进。初,朗少时虽涉猎文学,然不治素检,以吏能称。自去长史,优游无事垂三十年,乃更潜心典籍,孜孜不倦。年逾八十,犹手自校书,刊定谬误,积聚篇卷,于时最多。开门接宾,诱纳后进,但讲论古义,不干时事,以是见称。上自执政,下及童冠,皆敬重焉。延熙十年卒。子条嗣,景耀中为御史中丞。
向宠三国(?-240),(?-240),向朗兄之子。刘备时,任牙门将(保护牙城的武官)。在秭归之战中,他的营寨尤其完好。后主建兴元年,封都亭侯,任中部都,典宿卫兵。诸葛亮在《前出师表》中,赞扬向宠“性行淑均,畅晓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。愚以为营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也。”升为中领军。延熙三年(公元240年),南征汉嘉(今四川雅安北)蛮夷时,遇害。
向秀魏晋(?—约275年),(?—约275年),字子期,河内怀县(今河南武陟)人。竹林七贤之一。好读书,与嵇康、吕安等人友善,但不善喝酒。隐居不出,景元四年(263年)嵇康、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,他只好到洛阳任散骑侍郎、黄门散骑常侍、散骑常侍。向秀喜谈老庄之学,当时《庄子》一书虽有流传,但过去的旧注“莫能究其旨统”,曾注《庄子》一书,没注完就过世了,郭象则承其《庄子》余绪,成书《庄子注》三十三篇。著有《思旧赋》、《难养生论》。
向海明隋末(?-613),农民起义军领袖。他原为扶风(今陕西凤翔)僧人,自称“弥勒”出世。大业九年(613年)率众起义,追随者数万。后转战于扶风、安定(今甘肃泾川北)之间,自称皇帝,年号白乌。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。
向子韶宋朝,开封人,字和卿,元符年间进士。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。金人犯境,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。城陷落后,子韶不屈而死,谥号忠毅。
向敏中宋朝(949年-1020年),949年-1020年),字常之,开封人。父向瑀,担任汉符离令。历官工部郎中等,真宗朝拜右仆射。宋真宗咸平四年,拜同平章事。门阑寂然,宴饮不备。帝说:“敏中大耐官职!”咸平五年,复拜相。晚年买薛居正的宅院,又与张贤齐争娶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遗孀柴氏,被指责“洁之操蔑闻”,贬户部侍郎,出知永兴军。卒于天禧三年,年七十二,皇帝为此废朝三日,赠太尉、中书令,谥文简。,著有文集十五卷。
向士壁(?-1261),(?-1261):南宋名将,字君玉,常州(今江苏常州)人,绍定进士,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。元兵南下,合州告急,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。士壁数立战功,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。元兵围城,士壁聚力固守,力战退之。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,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,被诬告杀害。
向侃明朝,字希颜,明朝巢县人,永乐年间中举,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,后升任监察御史,一度又出为知府。他洁己爱民,不避艰苦,办事公正,清约如寒士,名节很好。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,十分友爱。
向荣清朝,四川省大宁(今巫溪)人,清代将领。行伍出身,因镇压白莲教、李沅发起义有功,调升广西提督。太平军起,因据守桂林、长沙得力,擢为钦差大臣,后建江南大营,威胁天京。大营被击溃后,自缢而死(一说病死)。
向忠发中共中央总书记
向华胜香港电影出品人
向柏荣香港搏击拳王
向姓近代名人
向警予(1895-1928),原名向俊贤,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,女权主义领袖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。
向秀丽(1933-1959),女,广东清远人,中共党员,汉族。向秀丽同志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,十二岁进火柴厂当童工。建国后先后在广州市和平制药厂、何济公制药厂当包装工人。1958年12月13日,所在地车间因酒精瓶破裂,酒精蔓延起火,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,她侧身卧地,截住燃烧着的酒精,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。自己因伤势过重,抢救无效,于次年1月15日去世,年仅25岁。2009年被授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。
向警予(1895-1928),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。原名向俊贤,笔名振宇,土家族,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。她排行老九,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,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。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、毛泽东。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,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,随后参加中共“二大”,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。此后,她在党的“三大”、“四大”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,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.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,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。1925年,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,向警予同往,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。1927年4月,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“五大”后,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、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、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,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。1928年春,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,随后英勇就义,时年33岁。
向仲华(公元1911~1981年),,原名向崇如,又名向镇华,湖南溆浦人。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。
向守志(公元1917~2017),,原名向守芝,南京军区原司令员,1917年出生于四川宣汉,祖籍湖北麻城,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,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。中共第十一届代表,第十二届中央委员。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向孝书(公元1925~2004年),,山东荣成和镇南卧龙村人。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。
向春雷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,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。1992年晋升。
向凤武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第七十一军军长。
向传义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第二十四军副军长。
向榕铮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台湾省“国防部”法制司司长。
向建白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,第五十一军参谋长。
向哲浚《东京审判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—1987年,向哲浚在上海逝世,终年95岁。
向斌南中国著名建筑学专家、北京工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委员;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。二是秦朝初期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山阳郡: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:①汉景帝中元六年(丁酉,公元前144年)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,不久以后,于西汉建元年间(公元前140~135年)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。②东晋义熙年间(公元405~418年)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,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,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的清江、淮安一带。至隋朝初年,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。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(又名“河内堂”向氏第六代子颀任宋国大夫,迁徙河内,河内成向氏始发地。北宋《向氏族谱原序》由宋昭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参知政事李清臣撰,其中有“河内向氏”,敏中公任“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”。湖北省黄梅县容公向氏怀恋先祖,遂命名郡望地为家族堂号为“河内堂”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。有楹联曰:
“宋国启姓,河内流芳。”“河南堂”类同。)
河东堂:以望立堂。
山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中和堂:后汉向长,隐居不仕,性尚中和,精通《老子》和《易经》。自己穷得吃不饱,穿不暖,别人送给他的东西,他留够自己用的,别的仍退还给人家。他常常说:“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”。在儿娶女嫁之后,他出游五岳名山,不知所终。
淑均堂:蜀汉将军向宠,为中都督。诸葛亮对后主夸他“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”。
七贤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竹林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大耐堂:典自宋向敏中。向敏中,宋开封人,字常之。太平兴国进士。知广州,召为工部郎中。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,同知枢密院事。真宗朝拜右仆射。门阑寂然,宴饮不备。帝闻之叹曰:“敏中大耐官职。”以衰疾辞不许,卒谥文简。居大任30年,人以重德目之。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,遂名其堂为“大耐堂”或“耐职堂”。
彝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孝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泰和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让爵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光裕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四知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怀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一、向xiàng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金溪、崇江、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、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壮、黎、傣、苗、仡老、门巴、土家、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其源不一:郑樵注其二:
1、“祁姓,附庸之国,今沂州古向城是也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,“宋桓公之后。公子肸字向父,其后以字为氏。”此当系出子姓。
3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据《史记·三皇纪》注云:“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向,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为四岳。”
4、土家族之向姓,为“相”氏所改。《姓氏词典》音xiǎng,不从。春秋时宋执政向戌(按:向戌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向戍”,误)。三国时蜀有向宠,为牙将;晋代有向秀;清代有向腾蛟,慈溪人。
二、向
向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40%。
向姓起源:
1、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之后,公子肸,字向父,其孙以王父字为氏。
2、系自祁姓。春秋时附庸之国,后灭于莒,子孙以国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向国为炎帝之裔,姜姓。古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。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匣塔子。今满族姓。
4、清时湖广施南、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。
5、侗、彝、土家、苗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向姓名人:
向戍,春秋时宋左师。
郡望:河南、山阳、河东,河内。
一、向xiàng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金溪、崇江、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、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壮、黎、傣、苗、仡老、门巴、土家、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其源不一:郑樵注其二:
1、“祁姓,附庸之国,今沂州古向城是也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,“宋桓公之后。公子肸字向父,其后以字为氏。”此当系出子姓。
3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据《史记·三皇纪》注云:“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向,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为四岳。”
4、土家族之向姓,为“相”氏所改。《姓氏词典》音xiǎng,不从。春秋时宋执政向戌(按:向戌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向戍”,误)。三国时蜀有向宠,为牙将;晋代有向秀;清代有向腾蛟,慈溪人。
二、向
向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40%。
向姓起源:
1、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之后,公子肸,字向父,其孙以王父字为氏。
2、系自祁姓。春秋时附庸之国,后灭于莒,子孙以国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向国为炎帝之裔,姜姓。古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。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匣塔子。今满族姓。
4、清时湖广施南、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。
5、侗、彝、土家、苗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向姓名人:
向戍,春秋时宋左师。
郡望:河南、山阳、河东,河内。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。二是秦朝初期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山阳郡: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:①汉景帝中元六年(丁酉,公元前144年)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,不久以后,于西汉建元年间(公元前140~135年)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。②东晋义熙年间(公元405~418年)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,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,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的清江、淮安一带。至隋朝初年,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。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(又名“河内堂”向氏第六代子颀任宋国大夫,迁徙河内,河内成向氏始发地。北宋《向氏族谱原序》由宋昭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参知政事李清臣撰,其中有“河内向氏”,敏中公任“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”。湖北省黄梅县容公向氏怀恋先祖,遂命名郡望地为家族堂号为“河内堂”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。有楹联曰:
“宋国启姓,河内流芳。”“河南堂”类同。)
河东堂:以望立堂。
山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中和堂:后汉向长,隐居不仕,性尚中和,精通《老子》和《易经》。自己穷得吃不饱,穿不暖,别人送给他的东西,他留够自己用的,别的仍退还给人家。他常常说:“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”。在儿娶女嫁之后,他出游五岳名山,不知所终。
淑均堂:蜀汉将军向宠,为中都督。诸葛亮对后主夸他“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”。
七贤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竹林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大耐堂:典自宋向敏中。向敏中,宋开封人,字常之。太平兴国进士。知广州,召为工部郎中。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,同知枢密院事。真宗朝拜右仆射。门阑寂然,宴饮不备。帝闻之叹曰:“敏中大耐官职。”以衰疾辞不许,卒谥文简。居大任30年,人以重德目之。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,遂名其堂为“大耐堂”或“耐职堂”。
彝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孝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泰和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让爵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光裕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四知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怀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一、向xiàng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金溪、崇江、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、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壮、黎、傣、苗、仡老、门巴、土家、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其源不一:郑樵注其二:
1、“祁姓,附庸之国,今沂州古向城是也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,“宋桓公之后。公子肸字向父,其后以字为氏。”此当系出子姓。
3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据《史记·三皇纪》注云:“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向,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为四岳。”
4、土家族之向姓,为“相”氏所改。《姓氏词典》音xiǎng,不从。春秋时宋执政向戌(按:向戌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向戍”,误)。三国时蜀有向宠,为牙将;晋代有向秀;清代有向腾蛟,慈溪人。
二、向
向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40%。
向姓起源:
1、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之后,公子肸,字向父,其孙以王父字为氏。
2、系自祁姓。春秋时附庸之国,后灭于莒,子孙以国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向国为炎帝之裔,姜姓。古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。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匣塔子。今满族姓。
4、清时湖广施南、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。
5、侗、彝、土家、苗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向姓名人:
向戍,春秋时宋左师。
郡望:河南、山阳、河东,河内。
其他姓氏
[ 向 ]字的同音字 - [ xiang ]
[ 向 ]的同部首字 - [ 口 ]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