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ōu ]
[ yáng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81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188 |
2013年 | 169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149 |
1995年 | 190 | 1987年 | 192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99 | 宋朝 | 69 |
北宋 | 412 |
内容来源于:www.yhzw.cn
欧阳姓主要源自:姒姓。
欧阳姓姓氏源流
欧阳是一个复姓。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,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中说,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,被封于会稽,这便是早期的越国。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。无疆的儿子名蹄,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(今浙江省吴兴县),封为欧阳亭侯,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,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。
欧阳姓的单一渊源
源于姒姓,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,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,封为欧阳亭侯,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。
传说,黄帝有四位妃子,生了二十五个儿子。元妃西陵氏,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,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。昌意的儿子叫颛顼,后来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。
当时,洪水滔天,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。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,结果失败,被尧处死。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,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。
大禹带领治水大军,利用疏导的方法,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,他忠于王事,历经艰辛,辛辛苦苦三十二年,终于治好了洪冰。他为了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事迹,成为历史佳话。
尧帝逝世后,舜继承了帝位。舜帝年老后,让大禹接了班。大禹即位后,建都于安邑,史称“夏”。他死后葬于会稽。
大禹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,数传至姒少康时,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(今浙江绍兴),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。从此,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,并且经历夏、商、周几个朝代,一直王位相传。
直到春秋时期,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,有子名叫姒勾践,史称越王勾践。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。十九年后,姒勾践又复国,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,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,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。
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,越国开始中衰,最终被楚国灭掉。
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,有人隐居不仕,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,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,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(今浙江湖州),为欧余亭侯。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,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“欧阳亭侯”。久而久之,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,形成了欧氏、区氏、欧阳氏、欧侯氏四个姓氏。欧阳氏与欧、区氏、欧侯氏同宗同源,皆是以封地名、或侯爵名为氏。
在历史上,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。
据历史文献《宁远县志》的记载,元朝末年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,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。在明朝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,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,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。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,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,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,改为单姓“阳氏”以避其灾。
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(公元1506~1521年),明正德三年(公元1508年)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、巡抚应天(今江苏南京)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“摊丁入地”之策(即后来明、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“摊丁入亩”之策),使明王朝税赋大增,明武宗由而大喜,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,明武宗诏准,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。
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、姒无余为得姓始祖。
先秦时,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。进入秦汉,欧阳姓北上江苏、山东、河北,西挺江西,南部跨福建。到魏晋时期,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、四川,南达湖南。唐宋时,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,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、福建、两广地区。
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。
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。“画荻’’堂号阳修。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,家里很穷,买不起纸笔。母亲以地作纸,用荻当笔,教子识字。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,与宋祁等同修《新唐书》,又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荻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与芦苇相似,秋天开紫花。后人遂以“画荻”怀念先人,以此为堂号。
一、欧阳(歐陽)ōu 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河南之卢氏,湖北之老河口、利川,安徽之泾县,江西之峡江,广东之新会、高要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白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其注云:“姒姓。越王勾践之后。支孙封乌程欧阳亭,因氏焉。”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亦载:“欧阳氏,出自姒姓。夏少康庶子封会稽,至越王无疆,为焚所灭,无疆子蹄,更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”汉代有欧阳政,王莽时讲学大夫;宋代有欧阳修,庐陵人,文学家;明代有欧阳寅,从化人,南宁府同知。
二、欧阳(歐陽)
欧阳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复姓。尤以广东、湖南等省多此姓,2省欧阳姓约占全国汉族欧阳姓人口66%。
欧阳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王少康庶子封于会稽,至越王无疆灭于楚,更封无疆之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
2、清时贵州黎平府,新化长官司为欧阳氏,始于元朝。
3、满族姓。
欧阳姓名人:
欧阳生,汉时千乘人,授尚书。
郡望:渤海。
变化:今亦俗作〔〕。
欧阳姓古代名人
欧阳修西汉,历史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:东越王欧阳摇、博士欧阳生;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;西晋哲学家欧阳山郡公、广州刺史欧阳颁,左卫将军欧阳纥;唐朝书法家欧阳询;五代后蜀翰林欧阳炯,尚书左丞、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,博士欧阳詹;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欧阳楚翁;元朝修宋、辽、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;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。
欧阳生西汉,名容字和伯。千乘人,曾从伏生学今文《尚书》,为博士,授倪宽。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,其曾孙孙高、高孙地余均为博士,世代以研究《尚书》为特长,因此《尚书》世有欧阳氏学。
欧阳歙东汉,字正思乐安千乘人。光武帝宰相。为人廉恭礼让,以祖传“伏生尚书”任博士。王莽时任长社宰,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。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,封波阳侯,后又迁升汝南太守。在汝南任官九年,教书育人,任用贤才,颇有政绩。光武帝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拜相,任大司徒。
欧阳建西晋,哲学家字坚石,渤海南皮人。历任尚书郎、冯翊(今陕西大荔)太守,甚得时誉,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。他曾提出“言尽意”的学说,认为“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,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”,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,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。他说:“诚以理得于心,非言不畅,物定彼,非名不辨。”驳斥了当时玄学家“言不尽意”的论点,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。著作有《言尽意论》,载于唐朝人纂集的《艺文类聚》卷十九。
欧阳询唐朝,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,善书法,初学王羲之,八体尽能。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,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。流传的碑刻有《九成宫醴泉铭》等。参与编纂《艺文类聚》一百卷。
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人(今湖南省长沙),欧阳询之子。官兰台令,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,封渤海公,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,二年为相,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。自幼丧父,母徐氏教其家虽贫,却能遍购父书,继父名,号“大小欧阳”。工于楷,尽得父法。晚年颇有矜重,以狸毛为笔,覆以兔毫,犀象骨做管。其传世作品有《道因法师碑》、《泉男生基志》等。
欧阳詹(756-800),字行周,南安人。他天赋聪颖,博览群书,文章诗赋名噪一时,受到泉州刺史薛播、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,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,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。贞元八年,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,同榜有贾×、韩愈等名士,时称“龙虎榜”。贞元十五年(799年),欧阳詹任国子监(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)四门助教。所以人们尊称他为“欧阳四门先生”。欧阳詹虽英年早逝,但他才高学博,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。《闽政通考》云,“欧阳詹文起闽荒,为闽学鼻祖”。
欧阳修宋朝,字永叔自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)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,官至参知政事。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,退至颖川。博学多采,以文章闻于世。纂有《毛诗译本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集古录》等,与宋祁合修《新唐书》。后人辑有《欧阳文忠集》。
欧阳玄字原功,别号圭斋,元浏阳人,欧阳万公后裔。官翰林学士,国子祭酒(主管教育的长官),以文章著名。修《宋史》、《辽史》、《金史》,有《圭斋文集》十六卷。《元史》有传。
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(今欧阳海乡)人家赤贫,7岁乞讨,8岁随父砍柴烧炭,分担家庭生活重担。1958年,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,一年后升任班长,不久又入党,曾三次荣立三等功,多次被评为“五好战士”,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“四好班”。1963年11月17日,壮烈牺牲,年仅23岁。
欧阳竟无(1871-1943),名渐,字镜湖,号竟无,江西省宜黄人。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、教育家,人称“宜黄大师”。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,初研瑜伽,中研般若,晚精法相唯识,实集佛学之大成。他在《竟无内外学》巨著中提出的“结论后的研究”的方法和“佛教宗教非哲学”、“法相唯识非一”的思想,在当时颇有影响。
欧阳继修(1902-1992年),本名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,字继修,曾用华汉等笔名。四川高县人。黄埔军校教官,党支部书记。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,全国文联副主席。文革中与周扬、夏衍、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“四条汉子”,被囚禁9年。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,主持文联日常工作。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,他与郭沫若一样,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。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、中篇小说8部、短篇小说10余部、电影剧本17部、话剧8部、诗歌200余首,著作颇丰。
欧阳子倩清朝,名立袁。湖南浏阳人,演员、戏剧家。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,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。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、春柳剧社,倡导新剧运动。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、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、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。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1962年逝世。著有回忆录《自我演剧以来》、论文集《一得余抄》以及多个剧本。
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。
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。“画荻’’堂号阳修。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,家里很穷,买不起纸笔。母亲以地作纸,用荻当笔,教子识字。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,与宋祁等同修《新唐书》,又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荻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与芦苇相似,秋天开紫花。后人遂以“画荻”怀念先人,以此为堂号。
一、欧阳(歐陽)ōu 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河南之卢氏,湖北之老河口、利川,安徽之泾县,江西之峡江,广东之新会、高要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白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其注云:“姒姓。越王勾践之后。支孙封乌程欧阳亭,因氏焉。”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亦载:“欧阳氏,出自姒姓。夏少康庶子封会稽,至越王无疆,为焚所灭,无疆子蹄,更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”汉代有欧阳政,王莽时讲学大夫;宋代有欧阳修,庐陵人,文学家;明代有欧阳寅,从化人,南宁府同知。
二、欧阳(歐陽)
欧阳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复姓。尤以广东、湖南等省多此姓,2省欧阳姓约占全国汉族欧阳姓人口66%。
欧阳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王少康庶子封于会稽,至越王无疆灭于楚,更封无疆之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
2、清时贵州黎平府,新化长官司为欧阳氏,始于元朝。
3、满族姓。
欧阳姓名人:
欧阳生,汉时千乘人,授尚书。
郡望:渤海。
变化:今亦俗作〔〕。
一、欧阳(歐陽)ōu 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河南之卢氏,湖北之老河口、利川,安徽之泾县,江西之峡江,广东之新会、高要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白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其注云:“姒姓。越王勾践之后。支孙封乌程欧阳亭,因氏焉。”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亦载:“欧阳氏,出自姒姓。夏少康庶子封会稽,至越王无疆,为焚所灭,无疆子蹄,更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”汉代有欧阳政,王莽时讲学大夫;宋代有欧阳修,庐陵人,文学家;明代有欧阳寅,从化人,南宁府同知。
二、欧阳(歐陽)
欧阳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复姓。尤以广东、湖南等省多此姓,2省欧阳姓约占全国汉族欧阳姓人口66%。
欧阳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王少康庶子封于会稽,至越王无疆灭于楚,更封无疆之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
2、清时贵州黎平府,新化长官司为欧阳氏,始于元朝。
3、满族姓。
欧阳姓名人:
欧阳生,汉时千乘人,授尚书。
郡望:渤海。
变化:今亦俗作〔〕。
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。
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。“画荻’’堂号阳修。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,家里很穷,买不起纸笔。母亲以地作纸,用荻当笔,教子识字。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,与宋祁等同修《新唐书》,又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荻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与芦苇相似,秋天开紫花。后人遂以“画荻”怀念先人,以此为堂号。
一、欧阳(歐陽)ōu 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河南之卢氏,湖北之老河口、利川,安徽之泾县,江西之峡江,广东之新会、高要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白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其注云:“姒姓。越王勾践之后。支孙封乌程欧阳亭,因氏焉。”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亦载:“欧阳氏,出自姒姓。夏少康庶子封会稽,至越王无疆,为焚所灭,无疆子蹄,更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”汉代有欧阳政,王莽时讲学大夫;宋代有欧阳修,庐陵人,文学家;明代有欧阳寅,从化人,南宁府同知。
二、欧阳(歐陽)
欧阳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复姓。尤以广东、湖南等省多此姓,2省欧阳姓约占全国汉族欧阳姓人口66%。
欧阳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王少康庶子封于会稽,至越王无疆灭于楚,更封无疆之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,遂以为氏。
2、清时贵州黎平府,新化长官司为欧阳氏,始于元朝。
3、满族姓。
欧阳姓名人:
欧阳生,汉时千乘人,授尚书。
郡望:渤海。
变化:今亦俗作〔〕。
其他姓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