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lóu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278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283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269 |
1995年 | 311 | 1987年 | 321 | 1982年 | 299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内容来源于:www.yhzw.cn
楼姓主要源自:姒姓、赵姓。
楼(Lóu 楼)姓源出有:
楼姓起源一
源于姒姓,出自黄帝裔孙大禹之后娄衢,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。传说,黄帝历五世而生禹。大禹,姓姒,号文命,生于公元前2277年,由于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(修己)因梦食薏苡而生禹,故舜帝便赐予禹姒姓。后来禹因治水有功,后受舜禅让而称帝。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,终年六十四岁。大禹之子姒启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,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体系夏王朝。传至大禹第十四世孙姒癸(姒履癸),荒淫无度、暴虐无道,因此成汤起而反之,率领其他诸侯国灭了夏王朝,建立了商王朝。商汤赐姒癸为“桀”,关在巢邑(今安徽巢湖)反省,因而史称其为“夏桀”。在夏王朝覆灭时,夏桀之子姒仲和、姒仲礼兄弟俩避祸于会稽(今浙江绍兴),以牧牛为生,因此改姓为娄氏。“娄”字古义为“系牛”,就是牧牛。到了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,建立了西周王朝,追封历代先帝后裔,因此寻访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孙娄衢。据传,当时周武王对娄衢说:“无木不成楼,犹无水不成源也!”遂改其姓为“楼”,并举娄衢为谏议齐侯,公爵,封于杞邑(今河南杞县),以主夏祀,号称“东楼公”。自此,大禹后裔中的娄氏子孙一脉遂以“楼”为姓氏,称楼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姒姓娄氏、楼氏族人同宗同源,皆尊奉大禹为得姓远祖、姒仲和、姒仲礼为得姓先族、娄衢(东楼公)为得姓始祖。
楼姓起源二
源于赵姓,晋文公之大夫赵衰(公元前622年逝世)的儿子赵婴被封在楼(今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)。此后赵婴又称楼婴,而后人取楼为姓。由于赵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,所以这个起源是嬴姓的子谱系。它在2600年前从赵姓分支出来。
2008年为止,约有22万人姓楼,是中国总人口的0.018%,使其成为中国第269最常见姓氏。楼姓人口的分布极为不均,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,随后是上海市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江西省。早在宋朝(960年—1279年)时期,有约7万人姓楼,而浙江已经有很大的楼姓人口。蒙古帝国入侵中国及元朝的短暂统治之后,截至明朝,楼姓人口下降到3万2000人,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。
楼姓起源三
源于官位,出自古代谯楼守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谯楼,就是城楼,亦称戍楼,负责职守城池、了望敌情、防御攻击之敌的重要城池构筑体。一般地,在矩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,谯楼建筑在各个城门正上方以及城墙四角;而在圆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,谯楼则按八向分建,即东、东南、南、南西、西、西北、北、北东,各方位均建有谯楼,派重兵把守值岗。谯楼在一座城池中是极其重要的,负责职守谯楼的将领在防御军队中都是该城军政长官的心腹亲信,官职称谓就是“谯楼守”,在汉朝时期,谯楼守的兵饷比同级别的其他军官要高四成。
在谯楼守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,称谯楼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谯氏、楼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四
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烦将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楼烦将,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,是为军队中专门以弓箭射击进行远距离攻击、防御的部队之指挥军官,在作战中,指挥官在战车小楼上观察敌情,发令射击,因此称“楼烦”。
在楼烦将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,称楼烦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五
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下都尉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楼下都尉,是三国时期孙吴国模仿汉朝时期的“榷酤”所设置的一种官位,属于文职官吏,专职负责掌管典氽酤事,就是管理酿酒业,负责酒业销售与税收,并选取精酿保障王室贡与。
在楼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,即称楼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六
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船将军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楼船将军,是秦朝时期即有的官职,时称“楼船令”;到了西汉武帝刘彻设置为“楼船将军”,为列将军之一,负责掌管、训练水军。著名的西汉主爵都尉杨仆就曾担任楼船将军,他曾于汉元朔五年(公元前124年)奉命整理历史上的军事类图书,根据当时掌握的图书文献将兵部图书编辑为著名的《兵录》,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专科目录,也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,可惜早佚。后来,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在(公元前111年)击灭南越国,接着又与中尉王温舒合兵攻灭东越国,后与汉廷左将军荀彘一起远征朝鲜,因意见不和,为荀彘所缚。回来后,汉武帝讨厌他俩临敌互争,杀荀彘,免杨仆为庶人。杨仆后在郁郁中病逝。到了三国时期,楼船将军也称水军都督,在曹魏政权中楼船将军的官秩为第五品。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梁、南陈、北齐,直至两宋、元、明等朝代,皆保有此官职,元末明初时称楼船指挥使,清朝时称水师总督,今称海军司令。
在自秦朝起,历朝历代楼船将军如屠睢、杨仆、段志、薛广德、孙恩、臧质、袁顗、宋遥、牛进达、冯弘铎、徐元、王仁达、杨崇保、耶律·多珍、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孙中,皆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,称楼船氏、楼舟氏,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、舟氏、船氏等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七
源于地名,出自元、明时期蒙古贞部落,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。世居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,源出蒙古族蒙郭勒津部,俗称“蒙古贞”、“蒙古贞部落”,其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西北部,东与彰武、黑山、新民接壤;西与北票毗邻;南与北宁、义县相连;北靠内蒙古库伦旗、奈曼旗。“蒙郭勒津”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蒙古族部落,在史籍《蒙古秘史》中,就有关于“孛儿只吉歹蔑儿干娶忙豁勒真豁阿为妻”的记载,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三代远祖,早于成吉思汗三百九十年,忙豁勒真部落的美丽女子与孛儿只吉歹蔑儿结发,距今大约一千二百多年了。据史籍《蒙兀儿史记》的记载: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夫妇二人为得姓受氏之祖。成吉思汗家族的“黄金氏族”,以“孛儿只斤”、“博尔济吉特”为姓,就是从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是得姓受氏开始的,其分支“蒙郭勒津”立于“黄金氏族”之林,被记载于《蒙古秘史》,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,其名称延续至今,可见其确实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古老部落。“蒙古贞”一词,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广义上是汉义“蒙古的”、“蒙古们”。在蒙古语中,人们将用于炒米的农作物糜子称作“蒙古”,这说明蒙古贞部是最早从事农耕的一个蒙古族部落。在史籍《辽史》中称篾儿乞有田禾记载:客里亦惕部首领脱里(即王汗)在年轻里曾在篾儿乞部做人质,被迫做捣米的苦役,从而要以知悉“蒙古贞”中的“蒙古”一词来源于“糜子”,因此,可以认定“蒙古贞”即指“种糜子的人”。
在蒙古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镇,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“排山楼”,原来是元朝宁宗孛儿只斤·懿瞵质班至顺三年(公元1332年)所建的大玄宫祖碑中的一部分。在明朝时期,以蒙古军卒驻守该地为哨所,其中即有以驻地名称为姓氏者,汉化即称楼氏、宫氏等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八
源于国名,出自两汉时期西域古国楼兰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楼兰,著名的两汉时期西域国名。楼兰国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楼兰城,故址在罗布泊西北岸,西南通且末、精绝、拘弥、于阗,北通车师,西北通焉耆,东当白龙堆,通敦煌,扼丝绸之路的要冲。如今,一千六百余年前楼兰国早已消失,只留下几处古城遗迹,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、罗布泊的西北角、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处。
在楼兰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孙中,多有内附中原留居者,以原国名为汉化姓氏,称楼兰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、兰氏等,分别融入汉族、回族、维吾尔族、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九
源于羌族,出自古代东汉时期白马羌豪族大家楼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,世居于广汉塞外(今四川绵阳北部与甘肃南部武都之间)的白马羌首领楼登,率族人五千余户内属,汉光武帝刘秀非常高兴,当即敕封楼登为归义君长。
从此,白马羌中的楼氏族人,取其族酋名称的谐音汉字楼为姓氏,称楼氏,逐渐汉化,世代相传至今。
楼姓起源十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贵族盖楼氏、贺楼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,鲜卑族拓拔部中有盖楼氏、贺楼氏部落,为后来北魏王朝的中坚力量。
在北魏孝文帝拓拔·宏(元宏)于太和十七~二十年间(公元493~496年)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,大力推举汉化改革政策,在这个过程中,盖楼氏、贺楼氏两族之民多改为汉姓楼氏、娄氏、盖氏、贺氏等,后逐渐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,大多以代郡为郡望,少数以洛阳为郡望。
楼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绝非仅出东楼公、鲜卑盖楼氏、贺楼氏这几个来源,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九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,人口约二十七万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00169%左右,多以代郡、东阳、洛阳为郡望。
禹姓姒。商灭夏后,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,隐居不仕。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,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,便把他召来,赐“木”为“楼”,封东楼公,食邑杞国(今河南杞县)。此后,云衢的子孙便姓了“楼”,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。东汉时,大禹77世孙楼日乞,字重玉,号雄樵,“经文纬武,熟娴韬略,”官至三军总都尉,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,进位太师,卒谥“忠成”,御葬于乌伤(今浙江义乌市)之香山。他有二子:长子良骥,字德卿,仍回会稽;幼子良(马呙),字秀卿,为守父墓,留居乌伤。浙江、上海、山东德州兖州、河南杞县、陕西咸阳、湖南广安、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,都奉重玉为始祖。大禹第102世孙楼晋(853—950),字彦孚,号指城,自乌伤迁仙岩(今浙江萧山楼塔一带)。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。但据《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》:秦始皇三十年(公元前217年),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山东兖州迁浙江萧山;唐·神龙二年(706),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。楼晋是唐末战将,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、太子宾客兼侍御史、两浙节度使、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(后为吴越国国王)东征西讨,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,屡建勋业,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、兵部尚书。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,认为这里山环水绕,人居环境优越,便于唐·乾宁四年(897)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。至今已传39世,有8000余人。据粗略统计,自南宋至清代,楼氏有举人4名,武举人2名,贡生7名;在清朝一代,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、县丞、典史、训导和参将、守备、巡检等文武官职。自元末名医楼英始,楼氏族中业操岐黄、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,如:明代的楼淇霆、楼宗望,清朝的楼全、楼邦源等等,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,且有著作问世。
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、萧山区楼塔镇、富阳县、湖州市安吉县、宁波市鄞县、奉化县、慈溪县、余姚市、金华市、义乌市、浦江县、东阳市、永康市、丽水市、诸暨市、嵊州市、台州市、三门市,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,河南省原阳市,上海市,北京市,湖北省的武汉市,河北省的沧州市沧县,江苏省的宜兴市,海南省,台湾省等地,均有楼氏族人分布。
东阳郡:即古缙州,后称婺州。西汉时期置郡,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(丙戌,公元266年)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,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。以郡在瀫水(今衢江)之东、长山之阳得名。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。东阳郡属扬州,领长山(今浙江金华婺城、金东、兰溪)、乌伤(今浙江义乌)、永康、吴宁(今浙江东阳)、丰安(今浙江浦江)、太末(今浙江龙游)、新安(今浙江衢州柯城、衢县)、定阳(今浙江常山)、平昌(今浙江遂昌)九县,治设长山。南朝梁绍泰二年(丙子,公元556年)置缙州,陈天嘉三年(壬午,公元562年)撤州,东阳郡改名金华郡,郡名金华自此始。隋朝开皇十三年(癸丑,公元593年)改置婺州。故城区有婺城之称,后历为州、路、府治和专署驻地。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东阳郡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改东阳郡置婺州,并于信安县(今河南新安)分置衢州。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改婺州为东阳郡,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婺州,一直沿续到宋、元时期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丙子,公元1276年)改为婺州路,元朝至正十八年(辛巳,公元1358年),朱元璋攻取婺州路,改名宁越府,元朝至正二十年(癸未,公元1283年)改为金华府。明朝成化七年(辛卯,公元1471年)金华府领金华、兰溪、东阳、义乌、永康、武义、浦江、汤溪八县,故有“八婺”之称。
代郡:亦称代国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。秦朝时期先为代郡,后为代县。汉朝初期为代国,后改回为代郡,治所在桑乾县(今山西宁武),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(今山西阳高)。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(今山西代县),晋永嘉后期废黜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。北魏时期亦置代郡,但治所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
洛阳:亦称洛阳郡。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,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,属于三川郡。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。东汉时期建为都城。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、北魏、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,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,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。隋、唐两朝,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,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。由于新莽、唐朝、五代后粱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、北宋、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,故而多称洛阳为“六朝古都”。
代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代国堂、高柳堂、平城堂。
东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缙州堂、婺州堂。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楼(樓)lóu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大同,陕西之韩城,江西之崇仁,福建之清流、浦城,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楼氏,亦为东楼氏,姒姓,夏少康之后。周封杞东楼公,支孙以楼为氏。城阳诸县有娄乡,是其地。”此以国为氏,望出东阳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注云:“后汉白马羌豪有楼氏。”
3、又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盖楼氏、贺楼氏并改为楼氏。”战国时秦有楼缓;汉代有大尚书楼堭;又有楼护、楼登;宋代有楼大年、楼钥、楼郁;明代有楼英、楼琏。
二、楼(樓)
楼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浙江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楼姓人口70%。
楼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少康之后,封于杞(故城在今河南杞县),为东楼公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。
2、北魏时改盖楼氏、贺楼氏等为楼氏。
楼姓名人:
楼缓,周时人,秦相。
郡望:东阳。
楼姓古代名人
楼护字君卿,父乃世医。他本人少年时就读过数十万字的本草、医经、方术书籍。医术高明,又善辞令,“楼君卿唇舌”为时人称道,甚得名誉。他做京兆吏时,认识了汉成帝母舅王谭、王根、王立、王商、王逢这五位同时被封侯的“五侯”,经常串行走动,关系亲密。五侯各家经常用山珍海错款待他,吃多了,也会厌倦的。“每旦,五侯家各遗饷之。君卿口厌滋味,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,甚美。世所谓五侯鲭,君卿所致。”楼护把五侯各家馈赠的菜肴用一锅杂烩出来,竟然出现了新的口味。此事,《语林》、《世说》、《西京杂记》等书都有记载。当时长安有说:“谷子云笔札,楼君卿唇舌”,是说他为人守信用。后举方正,历官谏大夫、天水太守,封息乡侯。
楼玺南北朝(502-557),字肇基杞国东楼公38代孙,南朝梁代人,封南昌郡王。
楼郁北宋,字子文,号城南,著名教育家。人称西湖先生,鄞县人,居城南。好书不倦,自六经至百家传记,无所不读,家藏书万卷,手抄居半。楼郁志操高远,学以穷理为先,为本州人所尊重。宋庆历年间(1041-1048年),仁宗诏令各郡县兴办学校,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师。楼郁掌教鄞县“县庠”数年,又教授明州郡学,前后三十余年。学行笃美,信于士友,一代英俊,皆在帐下。其中著名的有清敏公丰稷,光禄大夫袁毂(毂博贯群书,擅名词藻),天台罗适等。楼郁登宋仁宗皇祐五年(1053年)进士,授庐江县主簿。自以为禄不及亲,无从政之意,以大理寺评事终于家。他喜爱读书,人称其“自六经至百家传记,无所不读。”家藏图书达万卷。他著有《唐书编题》、《正议集》三十卷。
楼常北宋,楼郁长子,英宗治平二年(1065年)进士。后因其子楼异贵显,追赠金紫光禄大夫。
楼光北宋,楼郁次子,神宗熙宁九年(1076年)进士。其弥孙楼钥的《纸阁诗序》说他“才气俊伟不群。”神宗元丰年间,调任婺州浦江尉,升任新无为州判官,调杭州仁和县县丞,后以承议郎任县尹。权贵以势逼之,不为所动,罢职归。
楼肖北宋,楼郁幼子,徽宗政和八年(1117年)进士,任职和州助教。
楼异宋朝,字试可,楼郁之孙,楼常之子。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进士。初任汾州司理参军,调任永兴军虞幕府,又任东京文绣院监正,知大宗正丞。宋哲宗元符二年(1099年)任登封县令。三年后,迁度支员外郎,以养亲求知泗水。复为吏部右司员外郎、左司郎中、太府鸿胪卿,除直秘阁、知秀州。宋徽宗政和七年(1117年),以馆阁学士知隋州事。他在上任前向皇帝辞别时,奏请在明州设置高丽一司(即明州高丽使馆),依照宋神宗元丰年间旧制,重开中朝贸易。建议造海船一百艘,以备使者之用。建议将明州广德湖开垦为田,收其田租以给国用。他的建议受到宋徽宗的赞许,于是改任明州知州,赐金紫。支出内帑钱(皇帝私储蓄)六千万,作为建造海船的经费。明州鄞西依赖广德湖湖水灌溉,是有名的水利工程。但湖面一部分已被土豪侵占为田。楼异到任后,令尽泄湖水,废湖为田。垦辟湖田七万二千余亩,每年可收租谷三万六千石。因而徽宗对他很称意,令他连任明州牧,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,又升至徽猷阁待制。在月湖的松岛建造“书锦堂”。
楼钥南宋(1167-1213),字大防南宋鄞县(今宁波)人。著名文学家.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,历官太府宗正寺丞等,著有《北行日录》等传世。
楼屯(1880-1950),原名卓力字肖嵩、辛壶、新吾,好玄根居士、麻木居士。浙江缙云人,久居上海。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。篆刻得吴昌硕指授,合秦、汉和浙派之长,自成一格,所作驭刀如笔,气韵浑古苍媚。
楼大年南宋,字元龄,徐侨弟子。嘉定十六年进士,历官遂安、南昌知县,承议郎,户部犒赏所主管文字,朝奉郎。理宗为“训廉”、“谨刑”二铭。著有《铭心偶录》。
楼缓战国(公元前3世纪),使者、秦国丞相
楼玄(公元3世纪),东吴官员
东阳郡:即古缙州,后称婺州。西汉时期置郡,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(丙戌,公元266年)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,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。以郡在瀫水(今衢江)之东、长山之阳得名。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。东阳郡属扬州,领长山(今浙江金华婺城、金东、兰溪)、乌伤(今浙江义乌)、永康、吴宁(今浙江东阳)、丰安(今浙江浦江)、太末(今浙江龙游)、新安(今浙江衢州柯城、衢县)、定阳(今浙江常山)、平昌(今浙江遂昌)九县,治设长山。南朝梁绍泰二年(丙子,公元556年)置缙州,陈天嘉三年(壬午,公元562年)撤州,东阳郡改名金华郡,郡名金华自此始。隋朝开皇十三年(癸丑,公元593年)改置婺州。故城区有婺城之称,后历为州、路、府治和专署驻地。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东阳郡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改东阳郡置婺州,并于信安县(今河南新安)分置衢州。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改婺州为东阳郡,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婺州,一直沿续到宋、元时期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丙子,公元1276年)改为婺州路,元朝至正十八年(辛巳,公元1358年),朱元璋攻取婺州路,改名宁越府,元朝至正二十年(癸未,公元1283年)改为金华府。明朝成化七年(辛卯,公元1471年)金华府领金华、兰溪、东阳、义乌、永康、武义、浦江、汤溪八县,故有“八婺”之称。
代郡:亦称代国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。秦朝时期先为代郡,后为代县。汉朝初期为代国,后改回为代郡,治所在桑乾县(今山西宁武),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(今山西阳高)。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(今山西代县),晋永嘉后期废黜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。北魏时期亦置代郡,但治所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
洛阳:亦称洛阳郡。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,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,属于三川郡。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。东汉时期建为都城。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、北魏、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,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,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。隋、唐两朝,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,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。由于新莽、唐朝、五代后粱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、北宋、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,故而多称洛阳为“六朝古都”。
代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代国堂、高柳堂、平城堂。
东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缙州堂、婺州堂。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楼(樓)lóu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大同,陕西之韩城,江西之崇仁,福建之清流、浦城,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楼氏,亦为东楼氏,姒姓,夏少康之后。周封杞东楼公,支孙以楼为氏。城阳诸县有娄乡,是其地。”此以国为氏,望出东阳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注云:“后汉白马羌豪有楼氏。”
3、又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盖楼氏、贺楼氏并改为楼氏。”战国时秦有楼缓;汉代有大尚书楼堭;又有楼护、楼登;宋代有楼大年、楼钥、楼郁;明代有楼英、楼琏。
二、楼(樓)
楼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浙江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楼姓人口70%。
楼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少康之后,封于杞(故城在今河南杞县),为东楼公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。
2、北魏时改盖楼氏、贺楼氏等为楼氏。
楼姓名人:
楼缓,周时人,秦相。
郡望:东阳。
一、楼(樓)lóu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大同,陕西之韩城,江西之崇仁,福建之清流、浦城,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楼氏,亦为东楼氏,姒姓,夏少康之后。周封杞东楼公,支孙以楼为氏。城阳诸县有娄乡,是其地。”此以国为氏,望出东阳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注云:“后汉白马羌豪有楼氏。”
3、又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盖楼氏、贺楼氏并改为楼氏。”战国时秦有楼缓;汉代有大尚书楼堭;又有楼护、楼登;宋代有楼大年、楼钥、楼郁;明代有楼英、楼琏。
二、楼(樓)
楼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浙江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楼姓人口70%。
楼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少康之后,封于杞(故城在今河南杞县),为东楼公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。
2、北魏时改盖楼氏、贺楼氏等为楼氏。
楼姓名人:
楼缓,周时人,秦相。
郡望:东阳。
东阳郡:即古缙州,后称婺州。西汉时期置郡,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(丙戌,公元266年)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,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。以郡在瀫水(今衢江)之东、长山之阳得名。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。东阳郡属扬州,领长山(今浙江金华婺城、金东、兰溪)、乌伤(今浙江义乌)、永康、吴宁(今浙江东阳)、丰安(今浙江浦江)、太末(今浙江龙游)、新安(今浙江衢州柯城、衢县)、定阳(今浙江常山)、平昌(今浙江遂昌)九县,治设长山。南朝梁绍泰二年(丙子,公元556年)置缙州,陈天嘉三年(壬午,公元562年)撤州,东阳郡改名金华郡,郡名金华自此始。隋朝开皇十三年(癸丑,公元593年)改置婺州。故城区有婺城之称,后历为州、路、府治和专署驻地。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东阳郡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改东阳郡置婺州,并于信安县(今河南新安)分置衢州。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改婺州为东阳郡,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婺州,一直沿续到宋、元时期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丙子,公元1276年)改为婺州路,元朝至正十八年(辛巳,公元1358年),朱元璋攻取婺州路,改名宁越府,元朝至正二十年(癸未,公元1283年)改为金华府。明朝成化七年(辛卯,公元1471年)金华府领金华、兰溪、东阳、义乌、永康、武义、浦江、汤溪八县,故有“八婺”之称。
代郡:亦称代国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。秦朝时期先为代郡,后为代县。汉朝初期为代国,后改回为代郡,治所在桑乾县(今山西宁武),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(今山西阳高)。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(今山西代县),晋永嘉后期废黜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。北魏时期亦置代郡,但治所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
洛阳:亦称洛阳郡。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,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,属于三川郡。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。东汉时期建为都城。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、北魏、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,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,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。隋、唐两朝,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,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。由于新莽、唐朝、五代后粱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、北宋、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,故而多称洛阳为“六朝古都”。
代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代国堂、高柳堂、平城堂。
东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缙州堂、婺州堂。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楼(樓)lóu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大同,陕西之韩城,江西之崇仁,福建之清流、浦城,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楼氏,亦为东楼氏,姒姓,夏少康之后。周封杞东楼公,支孙以楼为氏。城阳诸县有娄乡,是其地。”此以国为氏,望出东阳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注云:“后汉白马羌豪有楼氏。”
3、又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盖楼氏、贺楼氏并改为楼氏。”战国时秦有楼缓;汉代有大尚书楼堭;又有楼护、楼登;宋代有楼大年、楼钥、楼郁;明代有楼英、楼琏。
二、楼(樓)
楼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浙江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楼姓人口70%。
楼姓起源:
1、系自姒姓。夏少康之后,封于杞(故城在今河南杞县),为东楼公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。
2、北魏时改盖楼氏、贺楼氏等为楼氏。
楼姓名人:
楼缓,周时人,秦相。
郡望:东阳。
其他姓氏
[ 楼 ]字的同音字 - [ lou ]
[ 楼 ]的同部首字 - [ 木 ]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