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ěr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无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无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内容来源于:www.yhzw.cn
洱姓洱姓起源一
源于地名,出自战国时期熊耳山洱水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洱,古称洱水。北魏史学家、地理学家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洱水,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。”
郦道元所称的“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”,就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的熊耳山,西周时期属于古虢国莘地,到春秋战国时期,其地隶属于秦国。
传说,在春秋末年,老子骑青牛老回秦国拜祖,途经熊耳山访道。路过汤河时,那青牛渴极,一口将汤河之水吸干了。老子不忍见一条清亮之水如此干涸,当即揪住青牛的耳朵令其吐还于汤河中,并称此举为“上善若水”。从此,这条小河就被称作“洱水”。
洱水源出熊耳山,向东南流注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的涡水(今涡河),最后在安徽省的怀远县城附近汇于淮河。后来,居于洱水之住民,遂取“洱水”之名为姓氏,称洱氏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洱姓洱姓起源二
源于地名,出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洱海,就是今云南省西部大理市的湖泊洱海。
明朝文学家、学者杨慎在《云南山川志》中记载:“西洱海,在府城东,古叶楡河也。一名渳海。又名西洱河。”
杨慎所记录的“西洱海”,如今是云南著名的风景旅游区,洱海面积二百四十六平方公里,湖面海拔1980米,鱼类资源丰富,面临点苍山,因此又称“点伧洱海”,拥有“三岛”、“四洲”、“五湖”、“九曲”之胜。
西洱海,是古代羌民族的一支即今白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。
关于白族,其民族来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,有土著说、汉人迁来说、哀牢九隆族说、多种族融合说、氐羌族源说、西爨白蛮说等等。本书则认为,白族群体在远古新石器时代便已在洱海地区生息繁衍,过着半穴居生活,后与迁徙至西南地区的氐羌民族、汉民族等融合,形成独特的西南夷族,后在南诏、大理时期逐渐形成一个白族共同体。
白族在秦、汉时期自称“白子”、“白尼”、“白伙”,汉义为“白人”,他称则有“民家”、“那马”、“勒墨”等。在贵州省威宁地区生息的白族中有九个著姓,因此又被称为“九姓族”。在三国、两晋时期,白族被称为“叟”、“爨”。在唐、宋时期被称为“白蛮”、“河蛮”、“下方夷”。在元、明时期被称为“白人”。在明、清以后,白族多与汉族、蒙古族联姻,因此多称为“民家”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意愿,统称为白族。
秦、汉时期,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切,到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,汉武帝刘彻向洱海地区大批移入汉民,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。东汉时期,洱海地区改属永昌郡管辖,并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,史称“归化一统”。
在公元八世纪的唐朝时期,洱海地区当地民族自己建立了以彝、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。
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(公元907年),段氏家族率领白族人民推翻了南诏政权,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“大理国”,并与后来的两宋王朝和睦,一直以臣属关系相处。
元宪宗孛儿只斤·蒙哥三年(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三年,公元1253年),元朝政府在云南建立行省,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。
明朝时期,洱海地区改为大理府、鹤庆府,实行改土归流政策。清朝时期继续沿袭明朝的这一政策,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。
民国时期,白族居住的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,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,在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市镇和公路交通沿线,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,而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,则还存在封建领主经济以及原始公社和奴隶制残余。
自秦、汉以来,在洱海地区即有彝、白族以居地名称汉化为姓氏者,称洱氏、海氏等,其中尤以白族居多,是常见的民族姓氏之一。
一、洱ěr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罕见姓,云南洱海一带白族人姓氏。”
二、洱
综合:白族姓。世居云南洱海地区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
一、洱ěr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称:“罕见姓,云南洱海一带白族人姓氏。”
二、洱
综合:白族姓。世居云南洱海地区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
其他姓氏
[ 洱 ]字的同音字 - [ er ]
[ 洱 ]的同部首字 - [ 氵 ]部